最近,媒體上開始出現一些令人震驚的頭條新聞(例如,請參閱 CNN 的「網路戰襲擊烏克蘭」)。但這只是聳人聽聞而已。到目前為止實際發生的是,分散式阻斷服務 (DDoS) 攻擊對行動通訊造成了有限的破壞。此外,一些國營新聞網站和社群媒體遭到破壞,其內容被親俄宣傳取代。在當前危機爆發前的幾個月裡,烏克蘭的電腦系統據稱也遭到了「網路間諜」的攻擊。
那是因為這並不是俄羅斯聯邦第一次在軍事危機期間發生網路行動。 2008 年,在俄羅斯軍隊進入格魯吉亞分離主義省份南奧塞梯前後,幾個格魯吉亞政府網站被破壞,其內容被反格魯吉亞分離主義省份南奧塞梯前後,幾個格魯吉亞政府網站被破壞,其內容被反格魯吉亞的宣傳所取代,而 DDoS 攻擊則削弱了這個高加索國家傳播信息的能力。 2007 年,愛沙尼亞也成為嚴重 DDoS 攻擊的目標,儘管當時愛沙尼亞與俄羅斯發生了政治對抗,而非軍事對抗。在這兩起案件中,都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表明俄羅斯(或任何其他國家)對 数据库到数据 路行動負責。針對烏克蘭電腦系統和網站的網路行動也是如此,至少到目前為止,這些行動遠不如針對格魯吉亞和愛沙尼亞的行動那麼嚴重,這導致一些人認為俄羅斯在使用其網路能力時保持克制。
在這種情況下國際法適用嗎?
鍵盤上的手指
雖然 DDoS 攻擊和網站破壞行為本身顯然不構成俄羅斯與烏克蘭之間的武裝衝突,但這些攻擊是在交火和佔領的背景下進行的,這一事實有可能導致適用武裝衝突法( jus in bello )。從這個角度來看,有兩點很重要。首先,儘管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尚未發生大規模武裝敵對行動,但據報道,至少有一名烏克蘭士兵被俄羅斯軍隊或親俄民兵殺害,另有一人受傷。與非國際性武裝衝突不同,戰時法適用於國家之間發生的任何槍戰,無論強度閾值如何。1949 年《日內瓦公約》關於保護戰爭受難者的第二條共同評論明確指出:「無論衝突持續多久,屠殺有多少,或參戰部隊有多少,均無區別」(第 23 頁)。其次,克里米亞目前處於俄羅斯軍隊的控制之下,這一事實決定了其佔領狀態,也屬於武裝衝突法的範疇(《日內瓦公約》第 2(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