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真正的无私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

Posted: Tue Mar 18, 2025 5:18 am
by Bappy11
团结能存在吗?还是它只是一种幻想,是心软脑力弱者的虔诚梦想?严重的不平等、贪婪和偏见:这些自私的表现似乎在招致我们的谴责,并要求我们寻求替代方案——但如果它们是自然秩序的一部分呢?人们普遍认为,我们的自私是天性中根深蒂固的,真正的无私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美国人文教授马克·亨特在一篇对最近一项利他主义研究的敌对评论中写道,对资本主义的攻击就是“对人性的攻击”。然而,与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规范相反,生物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基因既包含自私的倾向,也包含利他主义的倾向。

正如心理学家理查德·克里斯普 (Richard Crisp) 所解释的那样,大脑喜欢安逸的生活,往往会默认采取一种懒惰的自我免疫孤立状态。但是,对那些接触过陌生环境并适应陌生人的人(例如在国外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学生)的研究表明,这种考验性的经历与解决商业和外交问题的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当自我被压抑以理解和适应陌生事物时,大脑的能力就会产生正反馈。在特定时刻,这些倾向(分别是自我保护和对他人的开放)之间的平衡将如何实现取决于周围的文化。在这方面,历史证据有很多值得说明的地方——也许,也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有关欧洲身份及其应对大规模移民的能力的辩论中,历史一直缺席。内政大臣特雷莎·梅最近表示,“当移民人数过多、变化速度过快时,就不可能建立一个有凝聚力的社会”,这一言论突显了当今团结可能性问题所面临的风险。前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曾说过“社会根本不存在”,她特别强调自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这一预言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各行各业的政治家对历史的 财务数据 利用往往是投机取巧和误导性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保守党的“大社会”议程,旨在将公共服务从中央政府转移到“地方社区”:一种方便假设的团结,据称植根于睦邻友好和相互支持的历史。该政策还借鉴了宗教的本质观念:正如党魁戴维·卡梅伦在 2014 年所言,“耶稣在 2000 年前发明了大社会:我只是想看到更多这样的大社会。”

事实上,数百年来,这些有关人性和社会可能状况的问题在国家和地方论坛上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为那些愿意关注的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探讨这些问题的一个丰富背景是中世纪欧洲的行会。虽然我们现在更熟悉与特定行业相关的行会,但这些组织中的大多数都是自愿联合起来的,汇集了不同工艺、不同背景(程度不同)的男女。行会的吸引力——行会数量众多:仅在中世纪晚期的英格兰就有 30,000 个——部分来自他们的节日庆祝活动,但更多来自他们的道德地位:“兄弟”和“姐妹”必须是道德高尚、值得信赖的公民,因此会员资格是良好地位的保证。对于新移民到城镇、缺乏家人或邻居支持的人来说,这种地位是信任的宝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