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的记录显然好坏参半。支持者倾向于将全球化与扩大民主、改善商品和服务获取途径等有益发展联系起来,而批评者则强调全球化给人类带来的代价:不平等加剧以及政治和经济剥削。其中一些批评者可能会欢迎一些观察家提出的观点,即全球化已达到顶峰,而我们现在正见证着事物的另一面——互联互通的减少,即去全球化。鉴于全球严重侵犯人权行为的数量惊人(柬埔寨和孟加拉国的服装工人遭受剥削、 印度尼西亚沿海渔场使用奴隶、 农民被迫离开土地为水电大坝 或 棕榈油种植园腾出空间),迫切需要就去全球化对人类安全的影响展开辩论。
为了理解去全球化对人类安全的影响,将去全球化分解为物理和社会技术组成部分是有益的。全球化通常从物理技术(尤其是交通和电信(ICT)的进步)及其建立的流程(贸易、资金流动)的角度来理解。从物理技术角度来看,全球化仍然强劲。
但物理技术只是故事的一部分;全球化还涉及社会技术(规范和制度)的发展和传播,这些技术指导着物理技术融入国内和国际社会。这些社会技术通常被归类为“自由国际秩序”,是去全球化的主要场所。虽然人权规范的传播、跨国人权倡导网络的 富人数据 出现以及国家不受惩罚地侵犯人权的能力的减弱是与全球化相关的自由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去全球化可能会逆转人类安全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许多国家可能会转向国内,可以预见,它们将不再关注侵犯人权的行为以及国际机构、规范和权利。
缅甸案例:去全球化对人类安全的潜在影响
缅甸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自 1962 年以来,军政府执政,缅甸经历了数十年的内战和大规模侵犯人权行为。缅甸犯下的罪行数不胜数,包括 2017 年开始的对罗兴亚平民的大规模袭击,导致近 100 万人逃往孟加拉国。20 世纪 80 年代末,缅甸经济濒临崩溃,军政府开始接受更多民主和公民权利的呼声,为昂山素季领导的新政治运动的兴起铺平了道路。2015 年,昂山素季领导的全国民主联盟在议会中赢得绝对多数席位,缅甸民主化达到顶峰。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政策采用了一套不同的社会技术——强调主权和不干涉——这使其做法与西方明显不同。当美国和欧盟实施制裁时,中国和俄罗斯一样,对联合国安理会第 S/2007/14-12/01/2007 号决议草案投了否决票,以保护缅甸,认为局势不构成对地区或国际和平的威胁。与中国一样,对于缅甸是其成员国的东盟来说,多年来的底线一直是保护其成员国的主权,即使这意味着在严重侵犯人权的情况下视而不见。逐渐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和菲律宾开始认为有必要放宽不干涉原则并支持缅甸的民族和解。
如果随着去全球化瓦解自由国际秩序的社会技术脉络,国际上支持人权和良好治理的压力减弱,缅甸和其他类似国家将面临可怕的后果。现代国家能够控制和操纵信息流,并向本国公民施加物质能力(包括全球化所依赖的物理技术要素),这为其造成人类苦难提供了巨大的空间。